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陆拍摄的某些影视剧之所以被认为不好看。关键的一点就是它的不真实!而不真实的源头又在于它所对照的被历史的不真实!

每年全国的影视展、影视节可谓五花八门。浩浩荡荡的来又浩浩荡荡的去。大多经“漂洗”或“染红”的这种影视剧作品,成批成群地列队出现于各种领导颁奖的典礼中。可你一深究却对作品中的诸多英雄人物“爱不起来”。关键原因,是其中的被历史现象较严重。这种随意“裁剪”“缝补”出来的“历史人物”,造成了影视作品源头上的涉假问题。它可能既是为现实服务的,可又完全糟蹋了历史!

从源头上讲不少历史片它都服务于当代的政治。而当下历史又是不同政治时期特殊政制下的衍生物。所以大陆大部分的影视作品都逃不过这种时过境迁遭受“冷落”的宿命。拿上海说事,每年按批量指标硬性出炉的这些影视剧作品,总体上可以说,还是以意会领导精神为主的应景之作。他们共有的一个特点是,大多在叙述一件历史事件时主观随意地描述与此相关的历史人物。在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往往又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有限拔高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作用。这些硬伤反映在影视作品中就是人物的言行、品格、思想无不对应着当代某些正面教育腐蚀过的痕迹。这是众多持思想观察为切入点的东西方思想精英们看在眼里所不能苟同的。

长期以来,影视界(可以推及广泛的文化界!)都流行着一个被夸大到了极致的词叫做塑造。正是因为过分强调了这个所谓塑造的作用,文化界的许多人士长期信奉着一种被思想、被历史的创作、制作原则。用被历史现实主义来编辑、剪辑历史,结构人物。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现实的价值判断来编故事、写人物。所以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才有了只在现代才会出现的这种形势作品、时代作品、现实作品的出炉。它们应景而生、应景而起、应景而兴,风生水起一阵日子之后就走到了应景而落、应景而去、应景而灭的胡同里去!这种奇特文化现象屡屡发生。

在那些被历史”“塑造过的作者们的眼里,人物的脸谱化十分明显!其实必要的人物刻划也是需要的。但上升到对历史人物的随意塑造,甚至捏造则是不必的。历史人物,或者包括现代历史人物,他们都是特殊历史时期中的人物。他们的生活面貌只是特定经济、政治、文化的镜像投射。如果脱离了这个基本常识,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一定是不真实的。

综观当代影视作品,许多作品所折射出来的只是编导们的硬件技术与设备技巧!其作品折射的历史由于不真实被艺术本身剥离殆尽!其结论直接影响到了思想性。什么是影视作品的思想性?那是人们经过长期观察在思想上积累起来的对历史的认识的容量与含量。好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必然是符合历史逻辑的思想的表演

大陆一代又一代的影视编导们,包括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流,他们的作品大多没有关注到自身思想性的问题,这也是他们的作品在根本上走不远,无法走入人心的原因。从他们提供的影视作品中很容易就能分辨出,他们只是一批擅长玩机器、玩技术的人,仅此而已。这最终导致了当下影视文化,尤其是历史题材的思想性的集体滑坡!这种“被历史”的教化作用又使得当下中国人(尤其是在电玩腐蚀下长大的那些青年人)的思想水准,欣赏水准的严重停滞或下滑!那些忽略对自己作品思想性的挖掘与开拓的编导们,他们的作品一经“被历史”后,往往就只能是错位的。艺术欣赏上必须是平面的、平行的,认识又是单薄的、弱不禁风的,很少有深刻隽永的历史总结与思想回味。

一部影视作品如果没有把握好历史脉搏,随意嫁接历史人物的客观面貌,其源头上的艺术性可想而知!缺乏历史真实的作品还有什么人物“塑造”可言?!那样的作品肯定是应景之作。那实与抄袭无异!这样的历史题材作品怎能打动民众,走入国际?

被历史的虚假众多地反映在内地拍摄的长征题材、战争题材、领袖人物题材、抗日战争题材、涉及台湾题材的影视剧中。这不仅仅是编导们对故事题材取舍与把握上的缺失,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察的不成熟!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有:一是我们搞社科理论方面研究的停滞甚至滞后。二是受革命样板戏思潮的流毒没肃清。仍有正面、反面这样的脸谱化淫亵着影视文化。剧情的发展完全以强调有利于所谓正面人物的塑造出发。三是制造这些编导的电影学院、戏剧学院里的大多教育资源本就缺乏有哲学、思想背景的教材、教师。

大多历史作品对历史观的把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通病样式。这些通病也是当下中国历史题材的作品与西方一直无法对视、对话的心理屏障。其最核心的区别就是双方编导们对历史观的解读完全不同!

拿斯皮尔勃格的《辛特勒的名单》与上影厂的《东京审判》来比,两者的历史观就有明显的差别与对比,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东京审判》这部电影的历史观就打了折扣。被历史的现象比比皆是。什么原因?原因只有一个,很难接受这部影片中所带给人们的大段大段的那些思想教育。当看着中方律师在国际法庭上滔滔不绝,义正辞严!日本战犯们猥亵地坐着,还抬不起头来的时候,这个法庭的辩论气氛很打了些折扣!事实上历史上这个时期的日本军人是十分坏的。他们恶毒到了骨髓里!影视作品中,降低对手其实是矮化自己。我只能说我不太能接受这样的被历史艺术教育。而在美国导演斯皮尔勃格的摄影机下,那种历史观的正确。尊重历史的精神可谓入木三分。你看,犹太人踡缩在一起,他们胆小、惊恐、绝望,演犹太人的演员行为猥亵,面目甚至丑陋,反之德国军人个个英俊、高大、不可一世。影片的基调是黑白对比,衬托出了当时时代的阴森、可怖,纳粹的凶残,反衬出这场战争胜利的不易!辛特勒的无私与可贵。人们开玩笑说,这部片子如果让上影厂某些编导来处理,那肯定是另外一付模样了:辛特勒大师滔滔不绝,与德国军人大讲道理,犹太人愤怒时还可甩德国军人一个耳光。外加一些不美的歌曲与背景音乐等。

八一厂韦廉的《太行山上》是近年来拍的不错的一部抗日影片,主题鲜明,长了中国人的意志,却没长中国人的见识。共军似乎永远都走在敌人前面,先知先觉。而许多人都很愿意听他们讲道理。其它如在《亮剑》中,最不可思议的镜头是:李云龙的老婆在城墙上空喊,旁边却站着穷凶极恶的日本军人。这种导演处理如果说不是极端的被历史,那就该归属弱智了。 国内影视片虚假的重灾区应该是出在领袖人物题材、国共题材等众多需要正视历史的作品中!在这些影视作品里,人物塑造”“人物拔高,甚至人物捏造的脸谱化硬伤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种主观臆断,随便制造历史事件,导致时空的无序与混乱的做法让人十分迷茫。上影厂的《邓小平在1919》也有不少领袖人物被历史的产物!它让巴黎时期的邓小平,一个十六岁的四川少年,已经成熟到了共产主义者的队伍里。他组织运动,还高谈阔论!不得不让人生崇敬。上影厂的《白求恩》也是如此,一个基督徒,一个加拿大来的医生白求恩,他来中国以前似乎就有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火花。《屠城血证》中让普通中国妇女在凶恶的日本军人面前大骂,彰显大义!《太行山上》则让解放军战士把骄傲的日本军人当猴耍这些作品其历史观的粗鄙与背离,被历史的习惯使得我们的影视作品无法走出国门又屡屡贻笑大方于国人。

这种作品,让许多国人觉得痛快,但很虚假! 历史观是一种文化普世价值的折射!还是人们对遥远文化现实的认知。这种认知又是历史身后的社会环境。影视作品首先应该呈现的是回到那种特定历史下的社会环境中。如果不是还原,而是一种随意塑造!那只能是一种隔空乱喊!。这样就阻隔了人们对遥远文化现实的追忆和认识,剥离了真实历史观的这类影视作品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戏说的成份。这样来介绍历史,其实对现实也是一种毒害。

当下中国文化的总体印象是逐渐衰落的。文化的内涵正被技术的外延所混淆。那些掌握了摄录技术又对我们历史身后的环境缺乏了解的编导们得不到大众的首肯,则是情理之中的。尊重历史,尊重正确历史观下的艺术表达看来应该是当前许多大陆影视编导们首先该重视的!

  

话题:



0

推荐

钱佐扬

钱佐扬

54篇文章 2年前更新

大陆知名小说家、诗人、国学智库,海外艺术家联盟'。曾在上海市委机关下属企业任职。著有长篇小说《蜕变》(上海文汇出版社)(2015年)、《昙花》(作家出版社)(2017年)、《大江奔流》(上海远东出版社)(2019年)等。其中《昙花》已被翻译成日文、西班牙文等。

文章